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 赵永忠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情感教育历来受到古代教育家的重视,接着阐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尤其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继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症结所在,然后就如何发挥情感教育优势,有针对性解决大学生情感缺陷,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出大学语文德育是目的,美育是基础,情感教育是手段的鲜明论点。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美育;情感教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家们就已经把情感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礼记·大学》是比较系统地记述大学教育的专著,主要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对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要求。具体把大学教育的目的设定为三个纲领、八个条目,它们都是以儒家的“修己治人”的体系为依据,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等为其基本指导。《大学》的三个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儒家认为人天生就是“善”的,因此大学教育就应该把这种天生的“善”亦即与生俱来的善良美好的道德、情感,通过人性的存养功夫,把它发挥出来。《大学》把亲民作为第二项任务,这是儒家的“仁政”、“重民”思想的反映,指出要关爱、体贴人民。《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是“止于至善”。“至善”的内容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所列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属于修己的范围,后三项指出治人的道路,但都是以“修身”即道德情感的涵养为根本。《大学》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八个条目是儒家所主张的修己治人之道的全部过程和步骤,也是大学学习的顺序。“格物”按朱熹的解释就是“即物而穷其理之义”。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认识它的规律,属于智育的开发教育,“格物、致知”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其他六个条目都是以道德感情为主线,足见儒家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把“仁”提到最高地位,把“礼”作为“仁”的内容。何谓“仁”?“仁者爱人。”敬爱天下所有的人就是“仁”,实现的途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克服个人私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来达到“仁”。“学然后知不足”,说明孔子重视在现实教育中不断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求学者要树立“忠恕”观念,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应当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应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积极热情地助人为乐,对人要“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对人要“恕”。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是嘱咐我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要牢记父母的年岁,不但因为父母健康长寿而高兴,而且要考虑到父母年事日高,身体日衰,自己如何更好地尽孝。虽然孔子生活在几千年前,他对情感教育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情感教育也有精彩论述。他说:“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朱光潜先生把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与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互为观照,提出了情感教育就是美育的正确观点。

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正式基于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树立并完善美好情感的良好预期。它迥异于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侧重于汉语言文字的音形义、语法、句法、文法等方面的教育,应试色彩淡化。正如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序言中提到的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作为一种中介,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的)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其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提高学生对本国语言较高水准的理解”。大学语文首先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正确的审美能力。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不能否认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明显滞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论甚嚣尘上,青年学生难免受到精神沙漠化的侵蚀。大学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境界,潜移默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讴歌奉献。其次,大学语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做学问讲究十大环节“听、说、议、读、写、译、记、做、用、创”,学习知识并不断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创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创造性很丰富的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修养,他在科学上的创造也得益于文艺的修养。”的确,逻辑思维是微观法,形象思维是宏观法,创新思维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创新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大学语文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真实动人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继而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年来,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在顺境中长大,缺乏磨练,心里素质普遍偏低,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大学语文讲作品更讲人品,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立志追随前贤为国效力、为学术献身、为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事实证明,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民族精英的坚强性格,这正是今天社会期待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最后,大学语文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口才是人类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和技术。发挥口才优势,培养学生沟通的意识、合作的思想,更加自信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语言互动去感动别人、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感。写作是信息传播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是信息储存、处理、传递的重要媒介。只有提高口才和写作的水平才能在应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方面增加成功的把握。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无论从审美教育、创新精神、健全心理、语言感悟各个方面来说,最根本的还是情感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审视自己、看待社会,在审美、创新、品格诸方面迈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为什么大学语文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它真的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吗?答案是肯定的。朱光潜先生就这一问题有着下面的精辟论述,读来大受益。他说:“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塑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特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必具的特质。就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言,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所用。说话所用的工具无待外求,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声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最密切相关的艺术。”大学语文教学就是美育,就是情感教育。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让我们带领学生向他们看齐,情感更加真挚,思维更加敏锐,观察更加细致,想象更加丰富。宋代朱熹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源头活水”。

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情感方面的缺陷。

首先,我们明确两个概念:情绪和情感。两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两种难以分割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它较之情感和情操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而情感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比较深沉和含蓄。任何情感都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包含着许多情绪的色彩。另一方面,情绪又要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刚进入大学的莘莘学子都是踌躇满志,期待通过大学的宝贵时光,利用学校的学习条件,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企盼通过在大学阶段的陶冶和磨练,塑造自己健全的品格,以取得自己事业、生活上更大的进步。他们的情绪特征表现为:一、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大学一年级刚刚步入校门,充满各种美好幻想,对由中学到大学身份的变化充满自信甚至自负,但学习环境变化,情绪上容易因不适应而变得紧张;二、三年级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基本上能客观评价自己,并不断设计调整个人的未来规划,情绪相对稳定;毕业班对校内生活已经淡然,内心情绪充满矛盾,就业、考研、择偶等诸多问题不得不努力应对。二、情绪相对稳定,又易于波动。大学阶段的知识、阅历不断得到积累,性格较中学阶段成熟许多,控制个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日益增强,但容易激动,遇事固执己见,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三、表现欲强又含蓄内隐。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敏感,遇事反应迅捷,有强烈的发表自己独特主张的愿望,但又易受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的影响,时而表现出内向含蓄。四、自治能力增强,但易于冲动。大学生能够努力自我约束调节情绪状态,可是在外界不同程度的刺激下产生冲动的思维和言行。于是,在时间环境的变化下,大学生极容易出现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嫉妒、自负、易怒、冷漠等异常情绪,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视和及时疏导就会出现严重的乃至悲剧性结果。

魏永康,湖南省的“东方神童”。8岁考入县重点中学,13岁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他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因离开母亲陪读,无法正常学习、生活,2003年肄业回归原籍。

马加爵,云南大学学生,同学评价他属于“沉默的大多数”,2003年2月因与同学发生矛盾,用石工锤连续杀害四名同学。

某女生,北京大学2003级学生。2005年4月22日下午因失去生活的勇气,从校园内理科2号楼楼顶跳下。

安然,北京大学医学部2003级学生。因感情纠葛,2005年6月25日在实习的北京世纪坛医院将同学崔明昭持刀砍死。

反思这些不该发生的故事乃至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时,其原因表面上是情绪异常、紊乱、疯狂造成的,实际上,情感的缺失、畸形才是真正的黑手。如上所述,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情绪时刻受到情感的制约。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情感上最突出的缺陷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漠视生命。前述中跳楼的北大女生在遗书中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右边没什么可写的……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如果你某一时刻发现,活下去二十年、三十年,活着却没有快乐,没有希望……那又为什么不能在此时便终结生命?”这就是一位父母、老师以至全社会辛勤培养、给予厚望的考入北大的学生对生命的茫然。她选择放弃生命的理由只是“心爱的人注定远去”,只是担心多年后成为一名“孤苦伶仃的可怜老人”,只是因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寂寞。如果说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已经司空见惯的网络游戏。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至少4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每年劝退的大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由迷恋网络造成。“网络可亲,生活可憎”是他们的标志性告白。一个曾经吃住玩在网吧五天四夜的大学生说:“如果人可以不睡觉的话,我愿意每天24小时都泡网吧。打怪、杀人多有自豪感。”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要钱泡网吧而遭拒绝就残忍地杀害亲人、朋友的例子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第二,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为自己准确定位。大学是人生中成才的重要阶段,“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大学生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不懈地努力,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把学习、生活中的挫折都归结到环境对自己不公平,使自己在自己眼中始终是强大的,而外在表现却十分脆弱,感情十分敏感、偏激。杀害同学的马加爵就长期生活在自卑情结中,他铤而走险的导火索竟是同学说的一句话:“没想到你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惨案发生后,马加爵向警方承认“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总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得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

第三,人际交往障碍。我们把增进双方利益为目的的社交活动称为“阳光外交”。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乃至损害社交对象的利益的社交活动称为“黑色外交”。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灰色外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这种社交模式,与人交往能力薄弱,不遵循特定规则,不注意给周围人以更多关爱,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天性和本能,根据感觉做事。这种社交能力的强弱与学习成绩的高低没有正比关系。前面提到的周永康智力超常,性格却为老师所担心。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只有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一窍不通。为了照顾他,妈妈在大学陪读4年。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因为妈妈不能继续陪读,三年后不得不肄业回到老家。

笔者认为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缺陷,大学语文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丰富的艺术形象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的是美感教育。美感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啊。儒家早就把它视作德育的必由之路,即“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都是美感教育。大学生当然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忧惧……他们需要活动,需要发泄,文学艺术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冲动与情感以发泄的机会,这是大家公认的寄托情感的最佳场所。再有,文学艺术可以使当代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个性更加解放。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它们集中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经验总结。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往往有行之不知,习以不察……欲摹写其情形,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这里“拍案叫绝”、“心有戚戚”就是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情感上的满足。大学语文不仅引导学生步入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还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感悟中构建高尚的精神境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上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上宗旨,努力进行着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珍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源头开始,关爱他人以关爱父母为发端。问及生命的来源,大学生不会再像儿时天真的回答大人敷衍给他的答案:“我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但对生命的感觉却十分淡薄,不了解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就不会理解父母的拳拳之心。为此,我精心选取了一篇报载的情感短文,动情的讲述了一个中学女生和妈妈一起为家中难产的母猫接生的经历。母猫浑身湿透,一边渴求地望着这对母女,一边呻吟着、痉挛着,女儿心疼地喊着:“妈妈,咪咪太可怜了,咱们一定要救救它呀!”母亲的眼泪悄然滑落,叹了口气,哽咽道:“当初,生你的时候也是这样难呀!”母女拥抱在一起……讲到这里,学生们大都热泪盈眶。我于是又讲到张洁女士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借用里面的“母亲很弱,因为爱。爱得越多,她便越弱”这样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告诉学生他们的父母可能不懂流行歌曲、不知道什么天皇巨星、更不知道什么网游、点卡,但是,当他们赌气摔门而去,丢在后面的一定是父母的呼唤,而不是第二次重重的摔门声。父母之爱像大海包容子女,子女为他们又做了什么?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还是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是加速成才服务社会回报父母,还是听凭自己的错误想法,直至漠视生命的可贵?不少学生都惭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我安排一次写作练习,写下发生在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实践证明,每次都使学生情感发生不小变化。学生笔下有“从小学到现在,我和姥姥没有一张合影”的遗憾,有“每次都是父母主动打电话问候住校的我”的歉疚,有“动不动就把心里的不满向父母发泄”的自责。一个男同学写到:“老师讲亲情,我趴在桌上流泪了,意识到以前那么多东西没有珍惜。最近看到台湾征集给父母的一句话,有一句我记住了:您们的前半生我没有完全参与,您们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读到这样的文字,有谁不为学生在情感上的升华感到欣慰呢?笔者认为,亲情教育是大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认真体会生命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好的爱惜自己,关爱父母,关爱身边每一个人。

再者,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使学生战胜自卑,超越自我。笔者供职的北京联合大学不是重点名牌大学,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如果只是建议他们多参加体育运动、郊游、听音乐,只是表面文章,对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不大。要启发学生冷静分析自卑心理的症结,然后积极应对克服。要让学生了解,自卑心理是人们面对挫折、逆境自然生成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于是存在两种选择,或是因感到自卑无助而退缩回避,消磨意志,乃至走向自闭。或是调整心态,分析主客观原因,尽最大努力改善环境,减少不利因素,磨练意志,使自己性格更加成熟,去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当然应该选择后者,在大学语文中,这样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苏东坡一生不得志,最远被贬到儋州蛮荒岛屿,在这样的打击下,他也曾消极厌世。但是,苏东坡能够在逆境中挺起胸膛,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更引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亘古思辨,成就一代文宗美名。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迪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多天,一无所获,但是他依然扯起满是补丁的帆,独自划向苍茫的大海,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最后,拖着那比自己的渔船还要长的大马林鱼的骨架,疲惫地回到岸边。他安然地睡了,“梦中又见到了辽阔的海滩和昂首阔步的狮子”。相比之下,我们同学遇到一些小挫折难道就顾影自怜,呻吟不止吗?笔者认为,树立自信,战胜自卑是大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都记住了桑迪亚哥老人一句名言:“你可以把我打倒,但就是打不败我!”将来遇到各种挫折都一定能努力做到如诗人顾城描述的那棵小树,身处废墟,依旧昂然屹立,“想象着航行,想象着岛屿,想象着周围是海,自己是旗!”

最后,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让学生理解当前社会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个人之间唯有合作才能双赢。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咱们交换,你有了梨,我有了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这就是交往的益处。经常看到学生课下侃侃而谈,课上发言却大汗不止,结结巴巴,严重影响交际效果,挫败感顿生。我选择了课堂公开演讲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演讲是激发人心灵之火的艺术,语言的互动,带来的是情感的沟通。我采取先实现学生主动上台,在逐步讲解演讲技巧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上次演讲完,课下和我打招呼的同学都多了,您可能不信,都三年极了,班上有的人名字我都对不上号。”足见,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演讲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实现了更多的“阳光外交”。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光荣任务,而德育教育又是以美育为基础。大学语文正式通过情感教育来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实现德育的教育理想。坚持情感教育,不断深入开拓探索,以人为本,精心打造对社会有用之材,大学语文大有可为。

参考书目:

1、《大学语文》.徐中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

2、《美学原理学习参考资料》.陆一帆.海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3、《小说美学》.吴功正.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

4、《中国美育史导论》.徐林祥.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5、《课堂教育心理学》.林格伦(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6、《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奥).作家出版社.1986年1月.

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高希庚.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8、《人际关系学》.史仲文.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