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教好“大语文” 实践中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谈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孙廷忠(河南周口 邮编:466001 E-mail: stz20060408@yahoo.com. cn)

 

摘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教育部、国务院、中共中央,一再提《意见》,作《决定》,制《纲要》,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各高校“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党和国家多次颁布文件,反复就一门课程专门做出如此具体的规定,这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国人的重托,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师,要高质量地做好这项工作,只能是:学好文件,抓住“纲”,突出高职高专特色,开门教好“大语文”。在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关键词:学习;纲要;开门;教好;“大语文”;实践;造就;劳动者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要极大的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首当其冲。因此,教育部、国务院、中共中央,一再提《意见》,作《决定》,制《纲要》,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各高校“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不仅是体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而且充分反映“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国人的重托,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师,该怎样高质量的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的回答是:

一、学好文件,抓住“纲” 开门教好“大语文”

原本就属于社会科学的语文学科,不仅先天赋予其工具性、思想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发展性和开放性。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兴衰磨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人类社会更是留下了永远值得我们珍视的瑰宝。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当然首先是要从历史的长河里,搜取凝聚了人类先进文化的经典性作品,同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古今中外,它山之石,兼容并包,慎重而大胆地,不断充实富有时代气息,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内容。尽管大家已经把大学语文当成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是在保证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以“教为实用”,“学以致用”为目的,“对症下药”,突出其个性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

教育部1998年4月10日《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具体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2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进而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号召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规定我们高等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质量和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大学语文,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师的讲授,都应与本科院校有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是要按《决定》的要求“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而且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根据我们高职高专生源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知识性和思想性两者兼顾,而且仅在知识方面,某种意义上还需要带有“补课”的成分。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还是要带领学生“咬文嚼字”,使其掌握“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所必需的语言文字知识、基本的文章写作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落在实处。有了这个基础,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才有可能得到发挥;才能使学生视野得到开拓,情操得到陶冶,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有专家大声发问:“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答案是,抓住这个基础之日,就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走出尴尬之时。”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有可能“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才有可能“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从此以后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们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自诞生之日,就在所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出于追求高起点,曾经选用被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作课本。初接触,教师如食甘饴,如获至宝。一度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唇焦舌燥,劳累不堪,学生却恹恹入睡。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课堂上睡觉,得到的却是方言一句:“你讲得不老美。”症结何在?一是脱离了学生基础,二是尽管其选文新颖独到,人文精神浓郁,但并非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实践告诉我们,忽视这一点之时,就是我们教师劳累不堪之日,学生厌倦怠学之日,教学步入弯路之日。

发现问题以后,领导让教师按照《决定》推荐教材,集体研究确定教材,进而,支持教师按照《决定》要求,大胆自编教材,积极革新教法。我们在领导的支持下,虚心学习内行,博采众家之长,不仅选编了适合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而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与弘扬人文精神两兼顾,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启迪,教学生主动思考、学说、敢说、会说、会写,以教师的讲授示范,带动学生开拓思路,争鸣创新。

沿着《决定》指引的方向,我们坚持让大学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社会有多大,我们就让大学语文课堂有多大。

二、突出职教特点 在实践中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既然《决定》要求我们,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所以,我们大胆的以大学语文为“龙头”,以爱国主义和《决定》精神为主线,向(历史、政治、思想道德、音乐、美术等)有关学科辐射,向校内外辐射,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和弘扬人类的先进文化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相结合,与人民大众的“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大胆地打破每周两学时的时间限制和孤立的学科限制、班级限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以及重大纪念日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之时,充分挖掘并发挥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让大学语文教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正课之上获知识,打基础,到课外活动中谋发展,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并认识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在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上走向成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是紧跟时代的脚步,既教有字之书,又教无字之书,而且随着学院规模和专业设置的不断扩大,课堂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发挥大学语文教师任公修课、所教班数多,接触学生多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跨专业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共同到历史的长河里、到人民大众“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到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里搜取题材,写文章,作演说,编节目,排话剧,搞演出,绘图片,办展览;引领不同专业的学生到武警,到驻军,“结对子”搞“共建”;走进各自的对口行业,或参观考察,或交友拜师,或宣传演说,或传授技艺;在社会大课堂上观察、认识、听说读写,磨练其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和交际、组织能力;让其从中领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探索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其“知困,知不足”,自我加压,“自反,自强”。我们组织的一个个“爱国主义和民族英烈宣讲团”、“中华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宣讲团”、“消防法规与安全常识宣讲团”,以老带新,“长流水独断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经常活跃在城市、乡村、军营、学校。师生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配合社会有关方面,为开展深入持久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尤其是围绕南海撞机、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等重大事件突发之时和纪念五四、建党、建军、建国,纪念长征、抗战、等重大节日,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乘势出击”带动社会各界开展的系列活动,都受到热烈的响应,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产生过重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广泛的赞扬。

2006年9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二十九)、指出: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对照上述一系列重要文件,充分证明我们多年来坚持开门教好“大语文”,到实践中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方向和举措是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辛勤的播种,迟早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师生在社会实践中生动活泼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相继得到市、省和国家级不同新闻媒体的报道;近几年“对口招,专升本”,我们的大学语文一直是优势学科,我们学院推荐的学生全部“超线”,凡选准志愿者,全部被录取;学校有关领导征求学生对我们所教大学语文课的意见,同学们的回答是:“特别满意!”因为教了大学语文,无论是深入学生,还是置身于社会,我们就一直沐浴在幸福之中,因而信心更加坚定。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还有不少明显的缺陷,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教无止境 任重道远

语文是百科之母,博大精深,久为世人公认。大学语文或许更是当之无愧,不容置疑。大学语文之所以有人不愿意教,是因为它太难教,他不一定能教得住。第一、教材选编难,第二、教法选择难,第三、所需要的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还要有广度。语、修、逻,文、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说不定牵涉到哪里,有人说,语文教师是个“杂家”。现在国家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双师型”的,那么,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执教者就应该,面对现实是记者,拿起笔来是作家,翻开书本是学者,登上讲台是教授,见了群众是宣传家,置身社会是个活动家。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行呢!”总之,为了教学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这,就连我们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多年的大学语文,尽管常常苦心钻研,但至今仍心有余而力不胜任。如果能自由选择,谁愿意来挑“掏力不讨好”,这连评职称都受歧视的“行当”?但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国家的强盛,我们不干谁干!“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数热爱教育事业,甘于执教大学语文的方家、同仁,积极完善自我,主动“加压充电”,已经为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做出了许多卓越的探索。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创建一个又一个交流的“平台”,连续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每一次都推动着我们的事业跨上新的台阶。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事业走向辉煌的时代到来了!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并投身这伟大的时代,以实际行动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4):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6.13.

[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2.9.25(1).

[4] 吴晶、周玮.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006年09月13日17:17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9-13/171710010780s.shtml

[5]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5.14(4)

作者简介:孙廷忠,男,现年54岁,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鉴赏与大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