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三个问题的思考

高新伟 湖北省襄樊学院中文系 441053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

过去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中学语文的补课,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大学语文定位人文素质教育课是大学语文教研的一大收获。然而人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些偏差,那就是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和文学审美性,导致《大学语文》课向文化概论课靠拢,这是不妥的。大学语文固然比中小学语文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学语文也不能大得漫无边际、无所不包,说到底它还是语文课,脱离不了工具性和文学性,只不过是比重有大小,程度有深浅而已。

1.工具性是基础,不能被忽视

首先,客观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依然在作怪等多种因素的存在,现在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依然有一定的缺陷,“补课”是必要的,许多人大力提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首要出发点就是当前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不足。

其次,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离不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掌握工具,没有基础,听说读写能力不强,就很难正确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也就谈不上陶冶情操了,人文教育就难以实现。

但是要注意,工具性不是大学语文的重点,大学语文的重点是文学审美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能被忽视,但也不能喧宾夺主。

2.文学性是中介,亦不能被忽视

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离不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能抽象地教学生识字、语法、词汇、修辞的知识,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要借助于文学作品,具体形象地讲解。再者,离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也难以落到实处,比如,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即便口若悬河,也常常文理不通,说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也写不出文质彬彬的文章,学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在重要场合应对自如,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其次,实施人文教育离不开文学作品。大学语文要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的使命,而文学能提高做人的品位,启示人生的真理。大学语文实施人文教育不能变成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都不可背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但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靠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但是也要注意,大学语文强调文学性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审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不能过分强调文学性,不能将《大学语文》课讲成中文专业课,也不能将其等同于《中外名作欣赏》课。

 

二、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任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文字、文学、人文。

1.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首先要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对这一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并非说大学语文全部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内容,大学语文还肩负着传播文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等其他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却不是重点;二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说的方面,大学语文的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任务在中学就完成了,而是教学生如何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大庭广众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沉着应对。在读的方面,大学语文的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而是教会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具有欣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的方面,大学语文重点不是去教学生如何写记叙文、议论文,而是教学生如何写常用应用文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学术论文。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2.培养文学审美能力

如前文所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实施人文教育都离不开文学作品。中小学语文也是借助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那些文章只是被视为学习语言的材料,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抽象成干巴巴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和词语解释,大学语文应当从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所学的作品,进而培养他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和品评作家作品的基本能力。中小学所学的名篇名作数量有限,更谈不上系统性,大学语文应该添加更多的名家名作,讲述文学史基本常识,通过对中外文学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全貌有个粗略但系统的了解,从而提高文化素养。中小学多讲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大学语文应讲解诸如诗、文、词、曲、赋、戏曲、小说等等文体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各体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色,使学生能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的培养阅读欣赏评析能力。

3.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课是实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首先,大学语文要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对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打下基础。对外国先进的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也要适当介绍,视野要大,思维要开发,做到兼收并蓄。其次,《大学语文》课更应当用古今中外文学精品去感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并回答当前及走向社会后的若干社会人生、道德心理的问题,教学生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教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荣耻,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这三个任务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难以落实。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介,没有文学作品审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成了空洞说教。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目标,这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根本区别,也是《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不突出这点,大学语文就会沦为中学语文的翻版,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四语文”。

 

二、关于大学语文的教材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很多,也很乱,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学校都在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力图推出更好的教材。然而就目前看来,要想规范大学语文教材,还需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力度,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单凭编写者的豪华阵容,题目的翻新,编者的大力宣传推介难以取得实效。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大学语文教材花样百出,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应当在深入开展教研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材选篇,编排体例,知识体系等问题作通盘考虑。

1.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以人文性、文学审美性和工具性为显著特征,肩负着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三大任务,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和人文素养。

80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篇目选定、编排体例,到课后问题设置都类似于中学语文,这反映出那一时期大学语文教研的滞后,编者将其定位对中学语文欠帐的补课上,编写理念受中学教学思路的影响很大。近几年,随着大学语文教研的深入发展,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的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同,强化教材的人文内涵已成为教材编写的方向和首要之义。这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人文学科教材编写理念的一种反拨,意义重大。然而有些编者矫枉过正,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忽视了文学性,出现过于专业化倾向,将大学语文提高到无所不包的地位,向文化课靠拢,这是不恰当的。

2.关于选篇。编者都普遍地认为应当选那些具有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典范性的经典作品,然而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不当的作法。一是过多地重复中学课文,不可否认经典需要重读,经典可以重新阐释,但是过多地重复旧篇,学生会厌学,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汗牛充栋,没有必要非盯着某一部分。二是有些编者可能有意避免与中学课文重复,也可能是有意突出人文性,而将大量的非文学作品,比如文化专论和史论等篇目选入教材,这就忽视了大学语文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将大学语文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课》,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区别的是大学语文是通过文学审美来进行人文教育的,大学语文应当选取文学经典,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经典。

3.关于体例。就笔者目前所见,大学语文编写体例有三种:一是按文体分类编排;二是按文学史线索编排;三是按专题分类编排。

按文体编排的方法,以写作知识为重心,强调工具性,编写思路明显受到中学语文教材的影响。按文学史线索编排,可以给学生一个史的整体框架,进而以此框架为背景理解作品,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将大学语文编成文学史的简编本,容易编成文学作品选的简编本。按专题分单元编排的方式在当前很流行,将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绕围一个主题选编,有的还在单元前面冠以总名,并加上提示,以突出本单元的主题。这种方式有别于中学语文的编排方式,综合性强,可以以一带十,触类旁通,体现出大学特色,但是有的编者过分强调专题,而忽视了作品,他们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专题介绍,而在其后附上几篇相关的文章,这样整个教材就象专题讲座的汇编,附录的作品只是点缀而已。搞专题,讲作品的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大学语文归根到底还应当是加强文学审美,借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只是文化知识的灌输。

4.知识体系。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大都没有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而写与说的能力又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不可忽视的两部分。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有两途径:一是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加入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使大学语文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体现出对这两方面知识的重视;二是将《应用文写作》《演讲技巧》课纳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中,由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技巧》三门课构成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出通过文学审美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应突出人文性、文学审美性和工具性三个基本特征,只有做到了这点,才是优秀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