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整合实践研究

(赵立 王国彪 延边大学 133002)

 

内容摘要:在当下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下,应该给大学语文课重新定位,尤其是应该从语文学科性质、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出发, 从传统语文教学中纯工具性、操作性的训练层面解脱出来,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尝试以大语文观、 现代教育思想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期匡正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偏指”的倾向。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整合;研究

 

大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我校,它是除中文、汉语专业以外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我们在完成了校级科研课题“面向21世纪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研究”,基础上,开始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历经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民族院校特色、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新框架,出版了新编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并应用到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较比传统教学有明显提高。

一、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思路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自90年代初开始设置大学语文课,最初在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上,基本沿用内地高校设课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讲应用文写作,并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内容。这种单一教学内容及不完整教学模式持续了两年。作为执教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讲解语法知识、修改病句、正音正字、评析范文,但90 、91这两届学生的汉语能力及整体素质却未能有明显地提高。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愈趋强烈,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与之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修订教学大纲,向社会急需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方向倾斜,《应用写作训练教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通过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技能结构。这一模式在94、95两届学生的实践结果表明,同样是行不通的,它有两个明显的负效应:一是写作技能训练的大量投入,明显地是以忽视乃至放弃语言能力为代价的,这无疑是舍本求末;二是语言的基石不牢,文字、词汇量的匮乏,再多的技能训练到头来还是事倍功半。98年初开始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用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以文学体裁为线,文章选篇以古诗、古文为主(60%)。而我校生源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汉语文,几乎很少接触古文,从而导致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由此看来,无论是沿袭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及其内容,还是以主观意愿替代客观实际的偏颇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研究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正处于全面转变教育观念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进行修正,甚至要有必要的舍弃。因为在重视人文教育的思想精神的倡导下,被确定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首当其冲者。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学,是塑造公民思想品质、精神风貌的最基本的而又最内在的方式,新世纪、新环境、新形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精神。

教材是教学之本,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所选教材,应既非普通高校教材的照搬,亦非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在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一般准则基础上,它的独到之处显然应在于量度与深度的双向渐进性上以及知识与能力的两重机制的有机性上。因此,唯有编写这样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才能真正接近教学目标。因此,找寻一条既符合汉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又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语文学习规律的途径,已成为关系到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

  1. 实施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果

(一)整合课程体系

该课题的研究,我们首先从整合课程体系入手。在充分研究普通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基础上,我们率先考虑的是确定大学语文课的育人目标;确定培养汉族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标准,确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方向。

1.确定大学语文课的育人目标

综观现行通用的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指导进行的,并没有真正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囿于字、词、句、章这些“纯语文”的教学层面上的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已经掌握,如果再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来讲授,只能成为“高四语文”,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形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各方面不必要的浪费。我们还注意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方法和文化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个语文教育更大和最终目的被忽视甚至是放弃掉了。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培养人的思想品质、道德审美、文化品质的过程。恰恰在这一点上,结合我们几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感受,终于找到了这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答案所在,即大学语文教学要将自己定位在塑造“人”这一目的层面之上,这才是对国家教育部将大学语文规定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正确理解。

语文课中字、词、句、章的教授,是掌握各种人生技能和完善人的品质的基础。工具毕竟只是工具,而不能成为目的本身。而大学语文的教学则是以教会学生应用工具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

2.确定不同层次学生语文能力测试标准

我校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根据生源不同,将依据高考汉语答卷考生、少数民族语言答卷考生分别编班,并分别制定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测评标准,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确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方向

21世纪的教育,将着重于人才素质的培养。汉语和所有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是信息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文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信息,而不是矫饰语言。为了行之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二)改革教学内容

在当下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给大学语文课重新定位,应该从语文学科性质、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出发, 从传统语文教学中纯工具性、操作性的训练层面解脱出来,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尝试以大语文观、现代教育思想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构建本教材编著的理论框架,以期匡正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偏指”的倾向。

大学语文课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即在大学生已完成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母语的成熟运用基本完成)之后,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承接补充和巩固这一成熟基础上的位移,那就是思维的、审美的、哲学的、全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解决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高级阶段. 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大学语文教学的前景豁然开朗。

基于这一改革思路,我们重新修定教学大纲、编写新教科书。

1.编写教学大纲

按照重新界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制定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新教学大纲(面向汉族学生教学、面向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并经有关专家论证后,投入使用。新的教学大纲突出了系统性、知识性、应用性、创新性。

新的教学大纲有如下几个特点: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的时间和自读篇目;增强了能力训练的比重;增补了学科新知识。

2.编写出版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编写出版了一套区别于传统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新编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包括《大学语文读本》、《大学实用写作》、《大学汉语文》。

《大学语文读本》是针对汉族学生编写的。在体例上彻底打破按照文体或文学史编写的传统成书体式,以“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生”、 “人与科学”四大板块结构全书,在这样的体例安排中,我们力图从文化思想的大范畴领域中建构起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让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学、医学院系的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出关心和思考社会、国家、心灵等层面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不致成为“漠然”的科学匠人。同时,对人文社会院系的同学也能进行有关现代科学理性和精神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选篇上, 我们将坚持以人文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兼顾诗、词、文、赋、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的原则,即进行思想、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养、又兼顾到文学写作与欣赏能力的熏陶培养,即力争做到本教材的思想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

《大学实用写作》也是针对汉族学生编写的。在内容上紧密配合时代的需求和特色,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富有时代特色的、确实有益于学生需要的实用应用文体。具体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新闻文体、经济文书、公关文书、涉外文书、法律文书、申论、学术论文等。

《大学汉语文》是为方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我们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现,在语文课上,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其后才能谈到鉴赏能力和语文素质问题。过高和过低要求这些学生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汉语能力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本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坚持基础与能力相结合,抓住阅读习惯和口语表达两个突破口,使学生在掌握汉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切实实现从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的过渡,学有所得,并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体例上,由“阅读与赏析”、“能力与训练”、“实用文写作”三部分构成,旨在通过这样具有连续性的学习和训练体系,能够迅速而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文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更好的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力求探寻一种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卓有成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进而促进本课程的建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教学环境,也基本上是粉笔加黑板,有条件的再增加一些挂图、教学模型等。而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其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堂结构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教师由过去的“主讲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有机地参与教学,参与评价的“主动性接受”。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辛劳,弱化学生的枯燥感,还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并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我们首先在“应用文写作”、“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等内容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实验研究与开发,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方法与步骤。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现已初见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设计;集体讨论,划分课件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利用各种传媒收集、编选与可见内容相关的声像材料;运用PowerPoint 或 Authoiware6.5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教学效果分析、检验。在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效果较过去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四)实践效果

该成果在校内应用到02级、03级、04级三届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前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与后期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认为,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不仅带领他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大学语文天地,而且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大学语文新教材、新内容、新方法大大激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研究力及创造力,其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民族班的学生,首次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四级)”考试,汉族班医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均获得较好成绩及评价。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等. 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学农. 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 .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盛群力等. 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 [M] .渐江:渐江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