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管琰琰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201319)

 

内容摘要:高职高专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应该通过大学语文给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滋补和熏陶。本文就上海部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中探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关于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如何定位、如何通过有效手段为大学语文注入全新活力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现状;对策

 

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这已经引起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又面临着怎样的境况,高职高专学校在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应该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大学语文的开设及教学现状

就上海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的大学语文开设现状的调查来看,有的学校是针对专业有选择地开课,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开设大学语一学期,周课时3—4节,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通过开设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有的高职高专学校不管任何专业干脆不开设大学语文。可见,高职高专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没有使这门课程成为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设置,被调查学校有共同的感触,当今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不由自主就走上培养“速成人才”的道路上来,使得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成了职业培训速成场所。为了文凭、证书,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专业课、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的考试上。开设了大学语文,学生们也是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母语。在调查中,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而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写个毕业自我鉴定都抓耳挠腮的大有人在。

大学语文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应该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局限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表面上,忽视了学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求。被调查的学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加之,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老师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而被调查的学生在问卷中却反映出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强烈要求,渴望大学语文给与他们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可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疲于应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一个学期下来,语文课的教与学都收益甚微。

二、正视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学校的定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可以和同样是高校公共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政治课的开设做个比较。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很显然,这是运用统一的教育管理手段的结果,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有明确规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两课”的建设。但是在“评估”标准中同样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休戚相关,因此,能否也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这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前,有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这种补课心理还突出表现在对部分专业仅开设《应用文写作》而摒弃大学语文。通过《应用文写作》给学生应用性文体写作技能的突击培训,就能以此替代、舍弃大学语文吗?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优质的大学语文课对学生们的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和社会交流。

大学语文应当作为一门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高职高专学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而不是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学校可以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与本专业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投入。

(二)大学语文要给学生灌输全新的人文要素

现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教材很不统一,市场上大学语文教材更是形形色色,但是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体例却是大同小异,无一例外是“范文选读”,选编一些文学名篇,或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或按诗词、散文等体裁,或按古今文学史年代发展等作为脉络而编写,课前提供阅读提示,课后附带思考练习。体例与中小学雷同,加上内容多偏重于对思想性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给人感性体验、给人审美感受的功效。

大学生已经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语文课,已经基本具备了文体阅读知识、作家作品积累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为学生建构起文学史的简单框架,激发出学生愿意学语文的兴趣,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可以定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之间。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入手,通过学习一定的文学篇目,使学生即能触及到本民族语文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在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和欣赏。再比如,很多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在大学语文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记游、名胜楹联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只有注入了全新人文要素的大学语文才能把学生们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重新激发出来,让他们体味到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三)探寻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文本,教师串讲,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加以分析解剖,不仅学生昏昏然,教师也觉乏味。打破惯有的讲解模式,探寻大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势在必行。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比较来说,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心智被点燃,需要获得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

大学语文需要探寻一条给与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知识薄弱,汉字形音义、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也较差。大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要为其补缺、补漏。当然,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用一两个学期就能完全补起来,关键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补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梳理并激活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才是目的。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寻求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品格的手段。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作为大学语文的执教者,也应该本着这一思路实践语文教学。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不囿于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讲授文学名篇,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应有网络化、多样化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文学史纲的体系,作品精讲可以按照时间为经、题材为纬的网络式编排,运用比较法讲授古体诗与今题诗的区别,律诗与绝句的区别,诗、词、曲、赋的形式特点,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的特征,中外文学作品主题、结构的异同等等。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获得大信息,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语言文学的精神。大学语文必须推行多样式教学,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与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开展诗词欣赏系列讲座、名著电影演播等活动丰富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普通话比赛,举办征文活动,与学生的文学社团相结合,开展文学创作论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评选等。只有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大学语文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文化与审美内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东南大学大学语文2003“国家精品课程”申报[EB/OL].(2003) [2006-06-05]. http://jwc.seu.cn/zq/chinese/main2.asp.

[2]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 中国教育报,2004-05-14.

[3]刘成友.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N].人民日报,200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