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军旅特色的精品课程

——大学语文建设谈

军械工程学院 白晓东 丁万武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强烈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成为基础课程中的亮点。但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不足:教育内容与军旅文化脱节,过于偏重传统内容和知识传授;在文化内涵的传输方面,侧重人文精神的共性化教育,而缺少军旅人生所特有的军旅文化的深层开掘与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学员审美能力的提升及其与军旅文化氛围的隔膜。因此,如何从传统的束缚下走出来,为课程增添新的活力,使大学语文课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学员的军旅人生,已成为军事院校不容回避的课题。

笔者认为军校的大学语文课应进一步强化军旅特色,让古今中外优秀军旅作品成为课程的主旋,在提高学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使之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熏陶,了解并把握军旅文化精神的实质和精髓。

一、经验与反思

在长久的力争之后,大学语文终于步入了军校的教学体系,尽管在课时等方面还不尽人意,但对于军校学员来说,这无疑是增添了一扇窗——一扇统领中外文学的艺术之窗、智慧之窗,这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世界一出现,立即吸引了学子的目光。

大学语文在学员的期盼中开课了。我们选择了相对成熟的教材,精心准备,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激活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扩大内容容量。从修身立志到治国安邦,从社会人生到哲理感悟,我们努力让它从中学语文中走出来,显示出全新的色彩。力求将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目标与文选的典范性相对应,借助丰富的选文、精心的施教,使学员更全面、更高层次地认识文学现象,努力让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之中,实现启迪思想、熏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尽管如此,我们和学员还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课堂讲授的内容熟悉也好,陌生也罢,似乎都与军校这个特殊的文化氛围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隔膜感,难以融合,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切身感受。

对于这些在和平年代里成长的学员来说,过去的战争已硝烟散尽,无以寻觅;现代的战场远离本土,不可触及;未来的战场更是变化万千,难以确定。对于战争中撕裂和放大的人性,对战争的苦难和悲壮,战争的惨烈与激昂,他们了解得太过肤浅、太过简单、太过程式化或理想化。对于军营迫切需要的,可谓自古使然的昂扬的英雄主义情怀,坚定的必胜信念,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以及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等等军旅文化的精髓则相对匮乏。对军营所特有的不容置疑的服从、严明的纪律约束、整齐划一的行为原则等等,他们也缺少相应的关照和深层理解,而这一切,作为一名军人,根本无法回避,他的身份需要他思考、领悟、接受,坦然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军校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大学语文应当而且有能力承担起这个责任。在这个潜移默化持续渐变的过程中,文学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性情的陶冶、理念的确立和人格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势与定位

文学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己任,既然战争与人类的历史纠结在一起,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也必然地要反映战争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军旅文学或称战争文学自然构成了文学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战争,可以说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这种表现为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大搏杀的武装斗争,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无情,人却有情,古往今来的军旅文学作家们无不深思飞跃、激情满怀。他们的笔记录着大大小小的战例,展现着智慧的光芒,探寻着深藏期间的哲理蕴含和战争理念。他们以杰出的才华,在作品中重新构建着战争,不少作品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攻守进退的兵书来读。不仅如此,军旅文学作品更是对战争以及人性的认识与评判。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人物,或孔武浩然,运筹帷幄,或凶残狡诈,反复无常,形形色色,不胜枚举,而人物所透示出的战争行为和战争心理无不撼人心魄,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和深深的思考。

战争就是这样以其特有的生生死死,再现出一个来自战场而又丰富于实际战例的人和人性的世界,以其特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丰富着文学的殿堂,成为一个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各体兼备,含蕴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蔚为大观的艺术世界。

优秀军旅文学作品中的血雨腥风,更令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体味战争、反思战争,而这正是当今军校学员不可或缺的一课。这些从中学来到军校的学生更容易在或高雅、或通俗的流行文化中找到认同点。相比之下,对于战争及其相关问题却相对陌生,而战争文学所展现的内容、所提供的回味和思考,恰恰促使他们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更加冷静地正视战争,进而思考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思索应具备的德操与修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将军旅文学作品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是军营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军校大学语文课特有的生存点和发展的立足点。在造就德才兼备、富于科学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军事人才的教育领域,只有注重文化知识与军事科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军营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造就新型军事人才的教育目标。

诚然,较之于中外军事科学的悠久历史而言,军旅文学则要年轻得多。如今,军旅文学并不走俏,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有限。在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文学领域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财富、发展、情感及社会问题等题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军旅文学不具备进入高等军事院校人文课堂的资质。事实上,在蔚为大观的中外军旅文学作品中,优秀之作俯首皆是,有的更是独领风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引领和影响着社会思潮,至今仍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理论家坚守在这块阵地上,他们笔下不乏非凡之作与点睛之笔。

从实践角度看,前人大量的研究和选本在数量和质量上也足以支撑教学。在教学改革方面,不少院校已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早在1988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等20多所院校就编写并出版了具有军队特色的《大学语文教程》,这些院校的教学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具备军旅特点的大学语文课程势在必行,也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在传统经典篇目的基础上,让中外优秀军旅文学作品成为主体内容,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努力培育学员作为现代军人的品格修养。

军旅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更有利于课程优势的发挥。可以使学员在具备相应的书面表述、口头表达和文学鉴赏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借助工具是阅读古代军事和历史文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上级关于“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等教学要求的最终实现。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在选文方面,必须克服重古非今、贪大求全的倾向,重视当代特别是最新优秀军旅作品,适当增加外国作品的含量,做到长短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力求改革创新、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自修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更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深知,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任重道远,无论如何,我们会谨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将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将军营所特有的军旅文化精髓、将军人必备的人文精神植根于学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