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科类院校大学语文课之效能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361005)张晓歌

 

摘要: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大学语文课教学为例,论述“大学语文”课能够让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层次的工科类院校大学生懂得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掌握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而说明:情理交融、美智相映的“大学语文”课对培养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感受、净化其情感世界、令其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美育、德育、智育诸方面教育紧密关联的课程,更应该是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品德;智能

工科类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复合型、实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及具体课程的设置附丽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大学语文课在工科类院校的开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一、以美导真 以美促智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更多的美学意义。因为,语言文学本身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种创造,文学鉴赏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它可以起调节人的思维方式的作用。科学是创造性的工作,科学技术主要靠逻辑思维,但决不排斥想象力与形象化。文学艺术对科学表面上看似乎不见得有直接的帮助,但创造力是在生活中获取的,而生活又是丰富的,文学艺术则反映了生活。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便是其日益同社会科学融合。美的陶冶、美的鉴赏会激发人的奇想,促使人去积极思考,从而迸发创造火花。世界上科学奇才、智者圣士无不在审美的情境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在繁星密布的苍穹中领悟到宇宙的秩序,进而提出自由的道德规律说;科学巨将爱因斯坦常在他的小提琴乐曲中摄取理论思维的营养;欧几里得在阶石图案中得到了几何定理的启发。当代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强调,没有美的感染,就难有创造的灵感,没有形象的思维,就难以达到抽象的思维。曾荣获诺贝尔奖的大师们普遍认为,他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在其专业领域上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文学艺术赋予的灵感。

智育与美育是工科类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两种教育。知识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起点,知识的运用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实践条件。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兴趣的学习,因为兴趣的学习才可能是智慧的学习,而智慧的学习才能够高效率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大学语文以美导真、以美促智,它所赋予工科类学生的美感能够引发青年人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兴趣。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章皆为博大而精深的名篇,而名篇又是令人陶醉神往的美的世界。尼采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审美价值,美和艺术激起权利意志,激起生命力的高扬,激起酒神的精神焕发。”大学语文篇章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文学艺术形象特别吸引青年人,年轻人从我国历代诗、词、散文、小说中能够获得强烈的审美效应,而这种艺术美的魅力则是深刻的,它又会反过来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对于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单调枯燥的数字、图形记忆、复杂冗长的公理推导是他们学习中最感棘手的部分,因为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在抽象的数学方程式、几何图形、工业模型中都普遍地具有对称、均衡、秩序、多样性统一等形式美。大学语文可以运用美的规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带上审美的眼光,在专业知识里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创造的奇妙、精巧的结构里寻找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工艺设计系学生学了大学语文后普遍感到:“文学欣赏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增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帮助他们设计出更美的、和谐的、有内蕴的图样。学生们说,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和谐即美。从山水田园诗里,我们找到结构与自然和谐的图案,调出与自然和谐的色彩(注:摘自理工学院教学检查会记录)”。信息管理系学生认为,原来他们总感到专业外语学习中那些单调的字母、专业词组的记忆烦人,语法的判断、宾格的选择也十分枯燥,篇章的翻译总是词不达意。学习了大学语文“了解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的某些共性,以及学习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尤其是将中国文学鉴赏中的“比较”方法引入专业外文学习里。用形象审美手段使词汇、句式的读记变得兴趣盎然,现在不仅不惧英语的专业考级,而且平时翻译出的说明性文章也比过去顺畅耐读了(注:摘自理工学院教学检查会记录)“。

大学语文课从开拓学生的思路入手,引导学生从优美的文学艺术境界中去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篇的意义、欣赏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之美。同时,结合欣赏当前的影视文学作品特征,让学生从作品中不仅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民族风土人情,而且在自然美的鉴赏中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常识。如,学习王勃《滕王阁序》,首先使用PPT让学生解构其建筑特色,欣赏滕王阁在建筑美学中的流走、呼应、变化、和谐之美。然后,鉴赏《滕王阁序》的文学境界之妙。接着,再从气象学的角度介绍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极其美丽的落霞之景却是意味着沿海地区灾害性天气即将来临,且这一天气特征与平静祥和的秋水之景自然现象在气象学上是一对矛盾——这两个完全不同特质的气象现象决不会在同一时刻里同时出现。最后在课堂上展开: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真实与贵在精确的科学真实,这二者各自的作用与魅力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讨论,从而引导工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平时还应学点自然科学知识、读点自然科学史,多感受些人文学科之美。其中更重要的是用大学语文课开拓工科学生的思路、锻炼其语言表达,让工科学生掌握文理相互联系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学习生活的趣味、品位以及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效率。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在实习中深感大学语文课的学习对他们的见习工作帮助极大。因为,“大学语文课让我们养成经常课外大量阅读各类自然、文学及专业知识书籍的习惯,在与中外人士的工作交往中,就能适时地引用古典诗词、散文名句,在解说中加入文学典故、自然知识小常识、小故事,这些做法常使工作对象十分赞赏”(注:摘自理工学院学生实习总结)。大学语文课使厦门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除了生活在厦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对身旁的生活原来就具有敏感的感悟外,对大自然美、对人的气质美、品格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力。学生们从学习和生活中不光感到人生命赖以生存的技能手段、经济物质条件的重要,更悟到人幸福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境界与知识底蕴的魅力和崇高。

二、动人以情? 晓之以理?

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指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而以青年人为对象的品德教育则必须生动活泼地进行而非耳提面命式地训导。大学语文以生动形象地审美为其目标,而审美本身即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语文处处渗透着思想、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能够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思想观念、人生理念的形成与确立、情感的起伏变化都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大学生带来强烈地心理冲击,他们除了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学校赋予的传统理想、纪律、道德等品德教育外,更倾向于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眼前的社会现象。当大学生们以其固有的审美能力,去领略身旁瞬息变化的自然与非自然风情、风俗、风光;去亲历各种层次经济、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社会活动;去参与缤纷的现代文化娱乐,不免浮躁,且常有茫然感。鲁迅先生说过:“学了历史来看现在,有如隔岸观火。”大学语文教材以它翔实的史料作引导,以生动地描述、形象地议论来展现人性真、善、美的本质,让工科类大学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提高鉴赏水平,从而在面对纷纭世界时,懂得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思考什么才是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

一个国家的语文,是该国国民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民族精神等深层内涵的反应。本国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民族传统的继承过程。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璀璨发光风骨凛然。大学语文课程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岁月的筛淘,至今仍耀眼夺目的精品,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爱国主义为历代文学突出的主题,学生们既可以将它们当语文学习,又可以将其做历史研读,还可以把这些美文当艺术品欣赏。而蕴含于其中的思想,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更是高标远树。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了现实主义的萌芽,后经历代文人的继承发扬,其社会教育功能更加发扬光大,感人力量经久不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就是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绝非是仅仅教会学生阅读几篇作品,学会几种应用文体的写法,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它是教育学生懂得“中国人为人的道德”。大学语文应用艺术化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爱国不仅是一种政治信念,更是一种道德情操,一种人生责任。学生学习了唐代边塞诗,能够被诗歌中古代知识分子爱国卫国、建功立业的精神所感动,并能以史为镜。如,机械系学生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是创造,是事业上有所成就,人生在世要潇洒就要在学习事业上热热闹闹干一番,才是真潇洒,无度的消费和享受只是颓废。古典诗歌的境界美是大多数流行歌词所难以比拟的,它与机械专业知识的整饬之美可相辅相成(注:理工学院学生讨论会记录)”;电子系学生学了《谏逐客书》对李斯在被驱逐途中写就的一封短短的奏章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有胆有识、富于独立的精神非常钦佩。他们从中感受到,“虽秦王暴虐成性,可李斯的奏章却让他收回成命,从而国家大治。由此可见人格和文学的力量不亚于科学知识的力量,文学与神奇的电子一样都是不可小觑的(注:理工学院学生文章摘抄)”。

大学语文的教学激发了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继承发奋读书、奋发有为的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传统型现代性公民所需品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了学生心灵的空间。大学语文使学生在“哈日、哈韩”、“追星”之外,还拥有另外一片肥沃的精神土壤。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伦理道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纯粹从说理出发,他通过作品的文学形象感染读者,动人以情,晓之以理,经过情理交融的完整形象和主客体的审美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工科大学生揣上一颗真诚火热的中国心,将“小我”融入“大我”,爱生活,更爱祖国。

现在世界各国都将本国语文的学习使用作为国家的骄傲,因而各国大学都普遍开设本国语言文学的大学语文课。实际上,这既是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培养一个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品格精神、增强本民族自尊心的需要。大学语文课培养工科类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效能是显著的。

三、授人以业 构之以慧

现代人才的特征是“T”字型的,即既要有一项专长,又要有广博知识,而不是以往那种只局限在一个狭窄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尤其是厦门工科类院校,教育趋向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具有完善知识结构的、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新型建设者。这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给相应职业岗位带来的不断变化。大学语文课包括:语言知识、写作知识和文学知识。而工科类院校学生的写作课无疑必须同其未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应立足客观,根据对象下笔,所以注重应用性文体的学习没有错。文学语言、科技语言、公文语言因此都是工科类学生写作课该讲授的内容。可是,如果将应用写作来代替文学知识,学生虽然学过应用文体诸知识,可却仍难于写好应用文章。这是因为各类文体的写作必须要有一定深度语言文字底蕴的缘故。尤其像应用文体中的导游词、指南、广告、说明书的写作,与语言文学知识水平高低关系极大。这类应用文既有程式性的一面,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如调查报告、市场分析、简报等应用文的写作更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还得要有谋篇布局的技巧。一个人若驾驭不好语言文字或文学知识肤浅,或者基础写作能力差是难以写好此类应用文的。因此,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和文学知识的讲授,应贯穿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而在文学赏析、语言文学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指导应用写作的格式,则被学生称为“是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方式(注:摘自理工学院学生学习交流会记录)”,它能够较快地提高工科类大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质量。

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专层次的大学生大多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阅读能力较弱、表达能力较差和缺少独立思考习惯的缺陷。所谓阅读能力弱,主要指阅读本专业书籍文献的能力较弱;所谓表达能力差,不仅指书面写作不过关,就是口头表达,也往往嗫喏忸怩,不能流利顺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所谓缺乏独立思考就更见诸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了。厦门工科类院校很多学生知识面偏窄、思维程式化、语言修养不高。这一现状与当前社会急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开拓、复合型实用性专业人才远远不能够相适应。大学语文课运用多视觉、多方位、多层次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文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公共关系的组织管理能力为职能,将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渗入大学语文的学习,以期提高和改造学生的智能结构。例如,学习唐诗,教师先阅读欣赏唐诗之美,介绍唐代诗歌繁荣的景况及其原因,然后提出:今天我们生活中何种文学形式的市场最为广阔,而其红火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要求学生比照前代的文学发展状况思考,准备在下一节课做十来分钟的发言。这样,学生特别容易将学过的唐代社会状况与今天的社会发展景况联系在一起分析比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横向、纵向去思索社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查找、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组织语言写就小论文在课堂讨论会上踊跃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他人商榷、讨论不同的观点。大学语文课经常交叉进行这类“听、读、思、写、说、论”多方位、多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仅批判性思维逐渐活跃,而且其直觉思维、外延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更活跃了。工科学生的分析综合问题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商榷、论说的公关能力及个人口头语言表达技巧、心理承受力等都受到有序训练,得到提高。现在,大学语文课中广泛采用的“模仿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创造性练习”即是让学生将别人的思路、技巧熔化成自己的,使学生在认读、解释、联系、鉴别、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表达及思考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原基础上产生新的飞跃,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阅读、思考、语言训练使他们在平时的生活里与他人相处更融洽,眼界也更开阔,处理问题就更理智了;而讨论课的收集、整理信息训练、写作、表达训练则特别有助于他们目前的专业学习乃至于终身学习(注:摘自理工学院学生学习交流会记录)。

如今,大学语文课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进入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了,因为文学语言是思索、表现、理解的主要手段,它既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人生的其他知识,感受生命的价值。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很好使用母语的人,能缜密思考,准确表达和充分理解世界。大学语文课所传授的知识是一个现代工科类院校的人才知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专业性人才。

四、结语

工科类院校大学语文课承担着向未来的建设者们讲授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传统的任务,让学生们继承中国悠久历史中优秀的伦理道德。大学语文课也承担着向学生输送美的任务,让真、善、美充实当代青年的生活并净化其情感世界。同时,大学语文课更承担着向工科类院校大学生传授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工科类院校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传”的是中华民族脊梁之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与正气之“道”;“授”的是中外文学艺术美之“业”;“解”的是文化科学知识之“惑”。它情理交融,美智相映,授人以业,构之以慧,貌似无实用性功能,可实质上却有着多方面的效能。这是一门与学生的美育、德育、智育诸方面教育紧密关联的独特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