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反思

东南大学中文系 乔光辉

内容摘要:文章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剖析了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20 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应当承认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它引发着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笔者拟结合在东南大学从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实践,就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尚须深入

我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中的“单科”院校如工科、农科、医科、林科院校等而言的。这类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偏于某一学科,人文课程比较少,人文教育也相对薄弱,许多学生只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文、史、哲、艺等人类文化的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的比较少,由此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隘,缺乏互通和创新能力,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为了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由于我国的中学教育为了服务于高等教育的选拔而很早进行了文、理分科,由此带来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分离。为克服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品位、塑造健全人格,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但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极易被人误解,它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尽管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了一种教育模式。如有些院校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至于文化素质教育,有人认为就是要“琴棋书画,蹦蹦跳跳”,多搞几次歌唱联欢活动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极为肤浅狭隘。其二,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也相当混淆。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思想品德方面还主要依赖于教育。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教育,这种理解使我们难以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于是,有些师生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仅仅是专业课以外的补充,是可有可无的添加物,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少数人的事。他们不理解“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 爱因斯坦语 ) [1] 。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往往不受重视,他们身上强烈的人文意识得不到注重专业的学生的承认,常常产生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失落感。

2.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建设步履维艰

我国高等院校的许多单科院校如理、工、医、农类院校,人文课程比较少,人文教育也较为薄弱;而众所周知,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至少包括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四个方面,因此各个学校为达此目的,纷纷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之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

应当承认,人文素质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此类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难以形成体系。课程的设置多由教师自由上报,随意性较大,显得较为凌乱。当然,也有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充斥其中。因此系统的人文素质体系亟需建设。

其次,师生双方对人文素质课均缺乏热情。人文素质课大都安排在晚上,在东南大学,晚上的课程一节课只按 0.8 个课时来算,课时津贴也少得可怜,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宁愿到民办院校上课而不愿在本校开设人文素质课;同时,由于缺乏教材,教师对所教课程难以做出明晰的要求;课程的考试方法也一般为开卷或写论文;学生对之重视程度低,有很多学生往往是冲着学分而来。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由于缺乏师资,一些重要的人文课程难以开设……凡此都影响到人文素质课的深入展开。

再次,就教学内容来讲,目前理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多以“概论”或“通论”的面目出现,内容很多却要用极短的课时上完,即便教师讲课非常精彩,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不太用心,课后难以花费时间加以巩固,因此课程收效不太明显。

3.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没有理顺

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因此,能否充分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衡量文化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因素。应当说,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应自觉的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把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始终,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就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来说,多数教师过去所接受的依旧是传统的分科的单科教育,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内容相对缺乏,因此难以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很多教师甚至认为,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文化素质课,没必要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其次,就学生而言,专业教学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多数学生极为重视专业学习,即使教师讲的很枯躁,学生依然能够坚持吃下。这就使某些人对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再次,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量化。可以说,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教师大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极其繁重。教师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对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提出具体要求,因而目前尚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2] 。

4.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化”系统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师生的信念和追求产生重要影响。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将一些著名的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作讲座,将一些高雅艺术团体请进来演出等;有些院校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搞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展开,对于巩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应当承认,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间接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主体素质的桥梁。从素质的形成来看,这种“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知识的输入和吸纳,没有一定的知识的储备就难以内化;其次是实践中外界刺激与个人体验的互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合为素养;最后为主体的“悟”,主体完成自身素质的建构。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内化提供了契机,创设了情境,因此它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情感,这种理性情感的核心是责任感,责任感的核心是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的获得则来自生动活泼的现实环境” [3] ,也就是说,文化素质的最终形成有赖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

然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高等教育就是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所谓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被排斥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之外,这妨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有些院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但由于经费有限,把专家请进来容易,让学生走出去却较难,有的院校甚至连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践活动都难以保证。另外有的学校为了摆脱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的难题,干脆让学生自己去搞社会调查。这种“散兵游勇”式的社会实践很难保证效果。

二、深化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上述简要的论述了理工科大学比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就必须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要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年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基本涵盖了我国高等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教育的内容 [4] 。只有加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才会避免将素质教育单纯的等同于科技教育、专业教育。对理工科大学来讲,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在专业教学之外的附加课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掌握专门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而且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更要具备良好的行为方式。而这个任务绝非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所能达到的,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渗透来达到此目的。

2.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教改

文化素质教育是提升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使文化素质教育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学生对此不重视,沉重的专业课已经把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加之人文素质课大都安排在晚上上课,效果很不理想。我本人自去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中国文化名著导读》课程以来。对文化素质课程有着切身的感受,逐渐把握了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的特殊的教学规律。一方面,课堂气氛的调动有难度,教师讲得自得其乐,忘乎所以,然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在理工科大学上文化素质课,教师仿佛是一位跳梁小丑,在极力取悦学生,学生对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却不以为然。也就是说,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试图赢得学生的承认是相当难的。另一方面,当教师把所讲的内容“大话西游”式的通俗化了以后,课堂气氛确实有所改善,教师却有亵渎人文素质课的感觉。如在讲《世说新语》的时候,学生对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很感兴趣,时而爆发出阵阵笑声,而一旦教师上升到理性的评判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又重新陷入沉寂。这就要求院校加大经费投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条件,鼓励教师自编讲义,从外部条件上为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提供方便。另外,教务处应重点建设人文素质精品课程,聘请一批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改革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减轻大学生的专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扩充文化知识,将人文选修课政为必修课,尽量扭转重文轻理现象,使学生全面发展。

3.努力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开设人文选修课使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形式上的保证,也便于一些院校的实际操作。由于在专业基础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是隐性的,量化的难度较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挖掘专业课中的文化成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从学校来讲,要树立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的典型,加以鼓励,用他们的经验激励其他教师;积极鼓励教师从事该课题的研究,为他们申报此类项目提供便利。条件成熟时,可以用是否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优劣的标准之一。

4.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来巩固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

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体现却是深入学生心灵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校方应加大投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同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强化组织管理,纳入教学计划。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5] ,可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大作用。目前,一些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将社会实践“目标化”管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下至上,先发动学生自由组合,自行选题、设计、论证,申报团委,择优立项,学校提供经费资助;这样就确保了社会实践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 。

总之,要深化理工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改善具体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深文化素质课的改革,加强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自觉,最终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注:

[1]转引朱英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01.2

[2][3][6]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的难点与对策,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交流材料[M],南京2000.10

[4]刘伟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 适应性教育 [j],江苏高教.2001.2

[5]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