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育人 以文育人 以史育人  
深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东南大学中文系 王步高


  东南大学四牌楼区乃六朝皇宫内苑及台城遗址,又是明代国子监及原中央大学所在地,历史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十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本校的历史和地域优势,以诗育人,以文育人,以史育人,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深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以诗育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以来已三千余年,“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中国小说、戏剧的出现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诗歌,而且它们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 。古典诗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历来有“以诗言志”、“著述引诗”和“诗教”的传统。
  “以诗育人”是以传统诗词教育为内容,采用大小课堂相结合,以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系列讲座等多渠道的方式,达到造就高尚和谐之人的目标。
  就教材建设而言,自1993年编印第一本《唐宋词鉴赏》讲义以来,我们已编印四种版本的正式教材:
  1.《唐宋诗词鉴赏》,32万字,王步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唐宋诗词鉴赏》(修订本),50万字,王步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唐诗鉴赏》,45万字,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4.《唐宋词鉴赏》,45万字,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与之配合,我们还完成了《唐宋诗词鉴赏》的网络课件、电子课程教案和音像教材(三张DVD一张VCD光盘,总量达6.5G)。目前,这几种教材已广泛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北大2003年版6次重印,已被广泛采用。
  我校以“唐宋诗词鉴赏”的名义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包含三门课,即“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每学期在各主校区(九龙湖、四牌楼、丁家桥、浦口)同时开课。此课程由王步高教授主讲,很受学生欢迎,九十年代连续多年被学生评为“十佳选修课”。“古典诗词系统教改工程”项目获1995年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校精品课程,其网络课件获省二等奖。“唐宋诗词鉴赏立体化系列教材”被评为省精品教材,“唐宋诗词鉴赏”被评为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
  古典诗歌题材广泛,形象生动,易读易记,这便为我们传布人文精神,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唐宋词鉴赏》中“辛弃疾”分上下两单元,其一专讲其爱国词;又设“南渡词人”、“辛派词人”两章,入选的作品便含岳飞《满江红》等在内,也是意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以《爱国主义与爱国诗词》为题,专门给学生开讲座。让年轻一代能像古代爱国者及他们的父辈那样,以国家振兴为已任。
  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吃苦不多,而补上“挫折教育”课,让他们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能以豁达大度的胸襟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唐宋词鉴赏》中我们安排“苏轼”词为两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为其“黄州词”(以往从无此种排法)。“乌台诗案”后,苏轼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经济上也十分窘迫。面对绝境,他澹然处之,仍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流芳千古。苏轼词云:“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把苏轼的这种精神概括为“能从黄连里嚼出甜味来”。黄连苦到极点,黄连里也能嚼出甜味来,还有什么“惨淡的人生”不能面对,还有什么“淋漓的鲜血”不敢正视?从元丰三年初到元丰八年这六年的经历,对苏轼是十分落泊潦倒的,对中国的文学的贡献却是十分巨大的。一个人一生中也会有一些挫折,甚至也会有自己的“黄州”时期,苏轼的“黄州词”便成了最好的人生教科书。苏轼的才华过人,他的旷达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许多爱情诗词,感情的真挚也对今人有借鉴作用。如元稹《谴悲怀》中“愿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来展眉”及《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中表现了作者在爱情上的专一,较之今天许多人的爱情观,颇能发人深思。秦观词《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句,给学生能以较多的启迪,在爱情问题上,切不可追求完满,现实生活中更多是有所残缺的美。夫妻绝对美满的并不多,很多家庭是比较美满、和睦的家庭、比较和睦的家庭、不太和睦的家庭、同床异梦的家庭和异床异梦的家庭……并不充满。找对象在相貌、地位、收入、家庭背景……也切不要追求完满。即便一时“失恋”,也应较为坦然面对,婚前“分手”总比日后“离婚”好,退一步便不至钻牛角尖。
  ……
  我们的诗词鉴赏还与诗词创作相联系,每年均开设“诗词格律与创作”课程。教会学生辨四声、平仄,分别律句和非律句,讲对仗、会写诗、填词、作对联,更注重写作技能的训练。
  从第一次课开始便要求学生背诵《笠翁对韵》(每周二韵)让学生在日后对仗时可以找到合适的词汇。并每次课留一定作业,从第四周起,以写作练习为主,让学生把自已对对联,把写的诗词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先分组评阅,然后老师复评,提出修改意见。
  此课既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业课,又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选课,也曾作为硕士生的公选课。每学期限制40人(否则难以保证每人有上黑板的机会)。东大(部分)学生会写诗填词,这一点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在宁召开全国诗教工作会议,授予东大文学院“诗教先进集体”,大会编印的《江苏校园诗词选》,选入东大学生的诗作最多,其“优秀作品”栏目中,近半数是东大学生的作品。
  由中央大学校友李飞父子赞助30万元建起“中大校友诗词奖励基金会”,支持东大及原中大校友的诗词创作,支持《中华词学》、《中大校友诗鸿》的出版。
  诗词创作课也与育人相结合,强调诗人不可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不得以诗词作为奉承达官贵人的手段而去写作“马屁诗”、“马屁词”。又带领学生去阅江楼采风,并编印校友的诗作为《中大校友百年诗词选》(选诗词3000首),又编选《中大校友诗鸿》共十期(共选诗词5000首),1992年还成立了中华词学研究所,编印《中华词学》三辑,2008年又出版了《东南大学校园诗词选》,使东南大学这块以工科为主的土地上又绽放诗词的奇葩。古典诗词这看似远离现实生活的课程,对东大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的健全形成,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文育人

  “大学语文”(其中古代古3/4)是东大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王步高、丁帆主编的教材系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类仅三种),最近又以“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之名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又是《大学语文》教材中唯一获国家教材奖的优秀教材,其教改理论与实践又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教材、课件、网站“全面精品化”,希望长期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近两年新编《大学语文》教材、阅读文选二种,网络资源扩容七倍以上,还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江苏安徽两省第三次“大学语文”研讨会,并完成《我国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送呈教育部有关领导,还出版了《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收论文110篇)。今年又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其中文字教材四种280多万字,还有配套的全新的电子教案与音像教材、网络课件。
  近年我们对“大学语文”的改革更注重“练内功”,在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使之在“育人”、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相配合,还增加“文学与人生”、“爱国主义与爱国诗词”、“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等系列讲座,在校内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语文课本一度被社论之类的文章充斥,也有的还标明“爱国”等主题,其目的是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的灌输,其实这一般难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厌弃语文课。语文要让学生受到感悟和教育,得靠古今的文学精品“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熏陶。
  我们注重把道德情感教育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如讲《汉书·苏武传》,侧重讲气节,讲操守;讲《国语·叔向贺贫》、顾炎武《廉耻》、和韦应物“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侧重讲要戒贪、要廉洁,希望我们的毕业生日后不要成为贪官的接班人,对社会上“急功近利”、“物欲横流”要有一定抵御能力;讲屈原《哀郢》之“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古诗十九首》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林则徐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侧重培育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感情;讲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和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诗文句,则侧重培养学生增强仁义之心、同情之心,学会关心民生疾苦。
  如今二十来岁的大学生再过二三十年是四五十岁的人,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些人将成为各级党组织、政府、企业的领导人。未来中国的领导人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如何,部分是我们这些大学教学赋予的,是看似不经意(实际是精心安排的)的讲课中留下的。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出马家爵那样的在校生,也不能培养出陈良宇那样的高官,大学阶段,我们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上美好的印记,赋予他们一颗善良、仁义、爱人之心;又使他们善于创造、敢于独力思考;养成他们能切切实实干实际工作的务实作风,造就一个个高尚和谐的人。

  三、以史育人

  据《建康实录》、《舆地纪胜》、《至正金陵志》等史籍记载,东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然后迁都建业,营造建康都城,建台城,其故址即在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及其周围地区。后又历经东晋、宋、齐、梁、陈数朝,东大其地均为皇宫及内苑所在地。编著《昭明文选》的梁太子萧统亦居于此。东吴景帝永安元年(258)诏立五经博士,刘宋时雷次宗奉诏办学均于此处,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多科性大学;王羲之、祖冲之均为官于此,雷次宗讲经学、史学、文学和玄学,以萧子良为首的“竟陵八友”唱和于此;沈约等首倡“四声八病说”和创作“永明体诗”(格律诗的雏形)于此;梁武帝萧衍等创作《江南弄》组曲、《长相思》组曲(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词的起源)于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改建国子监于此,迄今连续办学的历史已达626年。《永乐大典》也成书于此。自1902年以来现代办学的历史又已百余年,有许多在现当代中国历史上留下过骄人业绩的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教育家在这里求学、任教。
  东大这块土地其历史之悠久,文化积淀的深厚是举世罕见的。开掘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全校师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学校的热爱,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本课题承担了这一使命。具体做法是:
  王步高教授奉命撰写《东南大学校歌》歌词、《百年校庆碑记》、《百年校庆大鼎铭文》和《六朝松下话东大》、《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历史沿革考》、《东南大学新生入学通知》等文字,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介绍东大这块土地1700多年的文化史。他认真钻研文献资料,参看了许多方志、古地图,对这块土地的历史沿革清晰地勾勒出千年的历史轨迹。让这段历史给每个东大人以自豪感。他还把这一认识写入校歌的歌词及《百年校庆碑记》及鼎铭中。以铸鼎、刻石的形式把这些结论凝固下来,使世世代代的东大人都知道这深远的历史。校歌歌词上片云:“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下片又云:“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大家每当唱起校歌时,均似乎能听到久远的历史回声。
  如今校歌已成了东大人的精神财富,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是学唱校歌,每次校系大会结束要唱校歌,每场人文学术讲座开头要唱校歌,全校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多次举行校歌演唱比赛,有万人以上为此登过台。东大人唱校歌、爱校歌,它成了联系东大人乃至老校友的感情纽带。曾任桂林电子工学院副院长的校友易寅亮先生,看到校歌的歌词曲谱,自己学唱,还打电话给校歌的词作者王步高教授,在电话里唱校歌,八十多岁的老人虽然歌声已不圆润、宏亮,仍使听者潸然泪下。网上还有许多校友发帖子称赞校歌的歌词写得好。《东南大学校歌歌词赏析》被数十家网站转载,大家将之称为建国后新校歌的典范,称它是“中国最牛的校歌”。其次,是以《六朝松下话东大》的专题开讲座。以校歌的歌词为红线,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阐述东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精美的画面,历史地图、饱经风雨的老照片,把师生带入历史的长廊,直观、可信。每场讲座都取得很大的成功。听众多时一场达600多人。每年要讲上五、六场,累计讲座数十场。如2006年10月12日在九龙湖新校区举办的首场人文素质讲座,便安排王步高教授讲《六朝松下话东大》,产生轰动效应,有些学生甚至多次流下热泪。《东南大学校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这次讲座。
  讲座中既讲李瑞清、吴有训、汪海粟、林克等校领导在政治高压下,挺身而出保护本校师生不受迫害的例子;讲罗家伦校长在抗战时,远见卓识,确保中央大学完整内迁的事;也讲畜牧场技师王酉亭,在中大内迁时如何用自己的安家费,带着几名职工,赶着进口的猪马牛羊,冒着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步行11个月,走到重庆的感人故事;也讲曾任东大前身南高师教务长的陶行知如何“怀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为东大树起的道德丰碑,熏陶感染着一代代的东大人。讲校史、唱校歌,增强自豪感、自信心的同时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涤。它也使以工科为主的东大,增加了人文氛围。

  四、卓有成效

  经过本课题组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十多年来,工科背景、数字充斥的东大校园文化氛围渐浓,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已取得一批喜人的成果:我们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网络及电子课件建设、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主编的教材每年印数达10多万册,为数百所高校所采用,全国的近半数高校的教师用着我们的教学光盘(已刻录近20000盘)和教学参考资料(已发行5000册),每天有一两百人登陆我们的两个网站。每年都有兄弟院校要请我们去开多场传统文化讲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的工作已逐步得到校领导、老师、同学及全国相关专家及同行的认可,在若干方面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建立了长效的“以诗育人”机制,做到了五个落实:课程落实——以“唐宋诗词鉴赏”系列课程为主干的传统文化课程群,共约8-10门课,每年在各校区同时或交替开设,使每学期、每校区同学均能选修其中的部分课程;师资落实——人文学院中文系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组成的、均具有博士、博士后学历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教学水平高,教课很受学生欢迎;教材落实——目前“唐宋诗词鉴赏”已形成由四本文字教材、四张DVD、VCD光盘组成的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约王步高教授编写《诗词写作教程》,乔光辉、张天来还编有另两本讲义,已试用两年,田兆耀也出版了另一种教材;阵地落实——师生将诗词鉴赏与创作相结合,需要有发表的阵地,王步高同志兼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兼《江南诗词》副主编,又任中大校友诗社总干事兼《中大校大诗鸿》常务副主编,这两刊每期均发表东大师生的作品;经费落实——我们有30万元的“中大校友诗词奖励基金”做后盾,每年有1.5万-3万元用于支持师生的诗词创作,我们主持的一些其他大型活动,可争得另外赞助。创建“唐宋诗词鉴赏”国家精品课学校也会追加投入。
  二、创建了高水平的“以文育人”的平台,同样有几方面作保障:教材保障——《大学语文》系列教材已形成,而且主教材(全编本)已经两次修订,明年出“十一五规划教材”又将再次修订,已明确形成了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体系,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支撑,该教材是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全国唯一的大学语文国家优秀教材;教师保障——东大教师在大学语文领域已是享誉全国,张天来、乔光辉、邵文实、白朝晖、李玫、田兆耀等博士上课均,深受欢迎;课程保障——东大的“大学语文”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也是唯一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络保障——我们有专门的服务器,支撑“大学语文·中国”与“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网上资源已达13G以上,目前每年更新一次。经费保障——近几年创建精品课程东大投入很多,学校还会继续投入,教材方面出版社也会有所投入……,保持东大的“大学语文”在较长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可能的。
  三、东大《校歌》及校史、校歌及相关系列讲座已得到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在网上也得到专家、校友和网民们的认可。校歌不仅流传于师生的口头上,也已篆刻在东大九龙湖校区的大门上,我们撰写的碑文、铭文均已勒石,在逸夫馆、校史室也都随处可见我们撰写的篇章,传统文化以文言为载体、以诗词、碑文等为形式已经进入东大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校歌已是每个校系大会必有的内容,它已成为东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东大人的骄傲。讲校史、讲校歌的讲座,内容越来越丰富,幻灯越做越精美,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他系列讲座,我们准备了唐诗十八讲、唐宋词十八讲、《文学与人生》等系列六讲,有些已在校内外讲过多场,效果甚好。希望将之摄成教学实况,挂在网上,影响面会更大些。
  我们传统文化课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90年代,学生投票评选全校最受欢迎的“十佳选修课”,我系王步高、杜彩的“唐宋词鉴赏”连续多年入选,2005年学生投票又评选王步高为“全校十佳教师”,全校党员还评选他为“东南大学十佳党员”。我们的教材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人文素质教材之一,我们的网站上网人数节节飚升。由于我们的参与,东大人文学院代表队在全国“挑战杯”赛中获一等奖、东大在海峡两岸“十五所”著名大学研究生精英赛中一举夺冠,“大学语文”在全国同类课程处处领先……。传统文化教育在东大内外开始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它还将继续为东大“四海领风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