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强国之路的“大学语文”

黄金海

内容提要:母语危机令人焦虑,汉语崛起任重道远,语言的盛衰存亡与民族的盛衰存亡血脉相连,承载着语言之舟的大学语文时下却被边缘化,这是高等教育极怪现象。走向强国之路的大学语文理应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文章从教材改革、领导重视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三个方面提出拯救大学语文出困境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母语危机;汉语崛起;大语改革

一、令人焦虑的母语危机

读完《汉语写给英语的一份投降书》,我很震惊,也很伤感。我从未感到作为一位母语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是如此沉重!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徽记和标志,涉及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不断开放、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学语文已经不只是关系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而是关系到母语危机和民族身份问题,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已然成为弱势。比如,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没有使用汉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互联网上跑的90%是英语。英语对其他语言文化的挤压是非常明显的,由此形成其他语言文化的焦虑。

不可否认,英语在当今世界确有优势,受它的影响不足为怪。提倡维护汉语纯洁性,谨慎汉语英语化的趋势,并不是反对学英语本身,也不是让汉语故步自封,拒绝革新,而是批判盲目崇拜英语的行为和心态。比如,不少国人有种“耍酷”、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时尚,毫无原则地乱用,毫无目的地滥用。“你们俩PK一下”,现在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以下句式很典型:

“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我们去KTV,大唱卡拉OK。”

当前,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VCD、CD、DVD、CEO、ISO……日常对话中,“Bye”代替了“再见”,“WC”代替了“厕所”,年轻人喜欢用英文名;打电话不通时,常听到的是“The calling is busy now”,而不是“电话正忙”,地铁、公交车内报站名时,总要重复一遍英文,即便车厢里很少出现外国人。

一位驻欧洲多年的记者说,即使在意大利、德国、俄罗斯,也没有在本国语中如此多地夹杂英语的现象,相反,常有国家颁布维护本国语言纯洁性的相关法令。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文化凝聚力及软实力。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维护一个民族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载体。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若词语破碎,无物可存在。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更直白:语言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家。

两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乃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竟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那次会上,只有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坚持用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的“反潮流”者。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也几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经验者道破天机,在这种国际学术大会上如果你用汉语,会感到很难堪,因为那代表你水平不够。

在学术研究领域汉语要当多久的弱势语言?当中国最好的科研人员都放弃在专业上使用汉语发言,在科学话语权越来越重要的当代和未来社会,将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前途产生怎样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亿5000万人在学习英语。学习外语的投入是最大的社会代价之一,比如不少大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学外语,以致专业课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的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考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进大城市找工作……)都是英语一票否决。中国人太想与国际接轨了,不慎过多地接上了“英语”的轨,搭上了并非真正的“国际”班车,最终不免走错方向。

难怪马庆株教授激愤地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海峡两岸的多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也作出同样的表达:“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乡愁诗人”余光中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说:“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法国是维护母语的典范。1992年,法国国会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写入法国宪法。新修改后的移民法中规定:凡是申请加入法国国籍的人,一定要会说法语。

2006年3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法国商界领袖塞埃在发言时开始讲法语,讲着讲着说开了英语,法国总统希拉克、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愤然离开了会场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捍卫母语,纯洁汉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希望主管部门既要下大力鼓励汉语向外宣介和推广,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内进行国文的教学与管理。

二、任重道远的汉语崛起

汉语的崛起,将改变以英美为主导的思想版图,改变人们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全球正在兴起“汉语热”的评介。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肯尼亚时,一位在内罗毕孔子学院学习、名叫茹丝的肯尼亚姑娘用流利的中文回答胡主席的提问,她深情地说“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汉语,非常热爱中国文化”。

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语言(有专家预测将来可能与英语一样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让不少目光深邃的老外们青睐和着迷。统计显示,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连年创纪录,2005年已超过14万,其中大多是来攻读汉语言课程的;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目前,全球学习汉语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全世界目前已开设42所孔子学院。

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这些都成为“汉语热”不断高涨的助推力。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唐朝是中国最发达的一个时期,那时候大家都来长安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就是大家都来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

但汉语的崛起任重而道远。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汉语信息化的程度明显不够,语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比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自动翻译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美国和日本都搞出了语言转换器,现在日本人正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美国人也研究出了英语和阿拉伯语的转换方式。据悉,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在使用。汉语最终要强大,信息化不解决,是很大的障碍。

从产业化角度看,汉语产业刚起步。2004年,中国汉语培训市场收入大概每年为20亿人民币,其中,北京占到一半,上海是1/4。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的汉语培训市场最少有50亿的规模。

三、充满希望的大语改革

语言作为一种世界观,构成了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人是按照他的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种接受形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语文是百科之基础。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无论本科、专科,“大学语文”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纵观世界各国,凡高校没有不设置本国语言这一必修课程的。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更无理由不在高等教育中特别重视“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精魂。

大学语文之所以陷入困境,原因很多:1、整个社会对英语的过分强调,造成读书时间的进一步萎缩;2、有些高校领导、教务部门领导自身缺乏深厚的人文修养,抑或缺乏对学习母语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不开、停开或挤占大学语文;3、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社会更加物质化;4、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生存危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5、网络的冲击(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追求快捷与随意的表达,许多时尚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严重退化);6、媒体的负面影响(电视媒体对文化素质的漠视在学生中起了潜移默化的误导作用,许多文化素质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的明星和主持人成了学生最崇拜的偶像);7、消费文化、图像社会、技术化、工具化、艺术商品化导致文学边缘化等等。这种种客观因素交织一起共同导致大学语文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命运。

当然,大学语文处境的尴尬,还应当从课程本身的弱点找原因。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要走出困境第一要务就是要抓好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应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更新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也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一种新的教学法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通过代表性的教材来加以体现和传播,教材可以说是某一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不少,编写体系,一般是按照以文体为主线,以文学史为辅线编排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高70%以上。有的过于简单,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了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读物。学生对教材没有兴趣,感到乏味、郁闷。这门课就很难上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学生需要更富有活力、更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来滋养。建构富有生机的教学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原则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实践,果断地把不适合时代精神不受学生欢迎的东西及时摒弃,把符合时代潮流深受人们喜爱的生动活泼的作品适时地添加进来,这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文化生活,调节个人情趣,都是必须的和大有裨益的。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群英荟萃,各家出版社与各高等学校联手,出版了数量众多的版本,在国内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这些新型《大学语文》教材的问世,必将迎来大学语文革命性变革,客观上为大学语文走出困境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由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主编的《高等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丁帆教授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该课程已被教育部评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等五套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新的探索。教材编写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有些教材形式上实现了“立体化”,即“课本+教学参考+导学/辅教光盘+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读本+学科网站”这样一个整体化、全程化的新教材形态和新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

华东师大也突破了旧有框框,推出了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教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这些新推出的教材,尽管还有这样那样不足,但事实上已经为营造人文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些教材进一步提高质量,尽可能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可供终身受益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大学语文当作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来抓。

人类历史的发展给我们的经验是,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输出自己的语言。英国曾是世界强国,把英语带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可见,语言的传播、语言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具有不可割舍的因缘。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家亡了可以复国,但语言灭了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现在它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为犹太人一直捍卫着自己的语言。吉普赛民族亡了,在世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地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住自己的语言。现在是全民族起来挽救汉语的时候了。我们面临的不是外国语言入侵,而是自己人要背叛自己的语言,这比外国人的入侵更可怕。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功利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一些学校决策者限于自身文化修养所致,目光短浅,使中国高校母语文化教育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处境十分尴尬。高校领导的重视是改变大学语文被动性的关键。早在1980年,当时在上海复旦大学任职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在“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作过富有鼓动性的发言,他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的前任校长杨叔子先生主要从事的是“机械制造”的研究与教学,却一贯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启思,他当校长时不但高度重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体实施时,还将“大学语文拓展开去,加设了一门“古典诗词”课。

一些大学成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所,纷纷举办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深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了这些名牌大学领导的率先垂范引领潮流,大学语文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第三,要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化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讲授方式的革新。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

台湾清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姚振黎说:教学不同于读书,也不似写论文,要考虑师生双向沟通。大学语文教学要讲求理论与务实兼顾,以中国的文学实例,佐以美国的教育理论,即能将学历与务实结合,中国文学与美国教育会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要革新教学策略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指出: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中华母语的强盛就是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母语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已经挺进在强国之路上,强我中华就从热爱《大学语文》开始吧!

 

参考资料:

1、邵龙青,关春芳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2、毛庆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12月

3、张皓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当心汉语英语化现象”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20日17:51 国际在线

5、丁东 “大学语文大家谈:是教材束缚了大学语文” http://cul.sina.com.cn 2005/11/07 23:07 新京报

6、姜殊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成强势语言面临5大挑战——专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 http://view.QQ.com 2004年12月19日19:19 瞭望东方周刊

7、刘植荣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自己母语”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06日17:05   光明网

8、桑士达 “时代周刊: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19日08:29 新华网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黄金海

2006年8月18日